前一陣子一直在想
雖然我的建築史素養還是很不足、可是之前對於建築史和修復的觀念是一直持續成長的,所以也很習慣想問題朝這個方向去想。
可是一直在想:在這邊唸書、除了埋首在archive中鑽研那些史料、似乎應該拓展一下不同的領域,所以我選擇慢慢跳脫史料的鑽研、慢慢接觸之前比較少接觸的理論和哲學。
這其實是個很大的轉變,讓我一度覺得自己真的好笨好笨,因為想事情一直跳不出來、本來以為的思考模式似乎必須重新檢視。
所以就遊走在徬徨中:
做建築實務的朋友覺得建築史已經夠不實際了,雖然處理修復報告書會碰到史料、也會碰到實際材料本身的觀察和痕跡調查(碰觸那些實質的建材對我來說真的很有意思阿!在屋架中鑽過來晃過去看到的木料紋理目前對我來說還是比哲學家的文本分析生動許多),可是理論..... 我在美國念大學建築系的國中同學很客氣地問:「建築不是要真的可以落實蓋出來嗎?理論似乎很虛幻??」
其實我是個辯才有礙的人,就連之前在做的田野調查和修復建議報告都不太愛真的去跟人家聊天、問人家問題作訪問,老實說在學習背景的訓練下、史料的蒐集是首要、可是也要以訪問的結果相輔,即使不喜歡也不能偏廢:沒人可以確定當時的人都乖乖照著資料作所有的事情、也沒有可以保證口述和記憶的準確性。
我一直不是優秀的學生、只是在大學到碩士班其間因為小氣不想白白教學費、算是任份地唸書而已。所以很多人在大學的時候東碰西學的事情在我身上似乎不見蹤影、要說我的生活很枯燥?可是我明明就忙得要死!!可是在那七年除了學業之外的事情、還蠻難過碰得真的很不多!所以現在想多接觸更多在台灣沒學到或是只有聽過的建築理論、似乎背景知識的缺乏是一個必須面對的挑戰!
似乎念建築理論、一定要扯到社會學、哲學、比較和批評,可是我一直覺得文本的討論不是那麼的真切,每個人的感受和文字其實都不同,後來才漸漸發現這似乎是部分有趣的地方,不過著實讓我徬徨困擾了很久。不過這部分的背景知識還是我急於建立的,雖然對大家來說都是基本常識、可是這就是我要努力的部分,然後企圖讓自己也可以自信滿滿地跟人家討論、知道人家不小心引用的引經據典和所有的大師名字和理論........ 頹喪一陣子之後告訴自己:我知道的事情也不是大家就都知道、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我努力吸收也會不落人後。
現在人家問說那我論文的研究方向是什麼.... 我回答了現在以為的方向之後、發問的人的反應就類似:「well....... sounds interesting.........!@#$%^&*」然後不知道怎麼接下去............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