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網路版:北一女讓我適應社會不良
Q:我聽過現在30歲上下的北一女校友,即使在學校時不認識,還是有人可以一眼就認出校友,難道這個族群具有辨識性?
A:前陣子,我隔壁辦公室新來一位女同事,她一報到就著手改善辦公室效率,包括設定電話快速鍵、改良辦公室的共同行事曆。我那時覺得她有北一女的味道,果然一問之下,她是我的隔壁班同學。其實辦公室這些問題從以前就有,但大部分人視而不見,只有北一女的人才會幹這種事。
沒經歷過社會化洗禮
Q:為什麼妳不覺得她是台大畢業,而是猜她是北一女校友?
A:那不一樣,差別在於這個人的聰明是不是經過社會化。被社會化過的人會顧慮很多,會考量到自己是新來的人,做這些改良會不會引起其他同事不快。
北 一女校友的聰明看起來就是沒經歷過社會化的洗禮。因為高中時期是進入成人世界的前段過程,北一女的環境是一個真空密封的罩子,把一群聰明女生的小孩特質直 接打包運到成人時期。這群女生經過聯考的試煉,在人格還沒定型前,可以盡情發展自己的特質,不用顧慮外界的眼光。這種在青春期培養的自信力量很強大,可以 延續一輩子。
如果是台大人,但不是北一女畢業,這種自信就等於是在成人時期培養出來的,還是比較容易被社會規範馴化。
Q:所以北一女培養的為所欲為的自信,會讓人很難適應社會?
自主性太強不受控制
北一女的人有小孩的天真,覺得如何就大剌剌講出來。但卻永遠搞不懂社會上那種說一套做一套的邏輯。而且,我認識的北一女校友,因為自己聰明,也傻傻的認為 別人也一樣有自信,所以對人都沒有什麼防備心,在工作場所就常常被整。我看我周遭辦公室的情況都是這樣,北一女的人老是被人從後面捅一刀。
我很驚訝社會有這麼多看不得人家好的人,這在北一女簡直不可想像。高中時期當然總有不對盤的人,但絕對不會去扯人家後腿,大家只會看自己要走的方向,不會看別人要走什麼路。
直到很久之後我才理解,有自信的人不會去做勾心鬥角的事,會把時間花在改善跟建立事物;但沒信心的人因為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出什麼來,寧願去扯人後腿。
Q:老闆喜歡用北一女的人嗎?
北一女有兩個人物很有代表性:一個是呂秀蓮,她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管人家怎麼講 。另一個是周美青,雖然老公是馬英九,但不站台也不助選,徹底地我行我素。我認識的同學幾乎都這樣,我行我素又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每一個幾乎都社會適應不良。
記者史倩玲採訪整理
我的生氣:
雖然我知道看到這篇文章很不高興是很笨的反應,可是我還是覺得很生氣!
已經忘記前幾天不知道怎樣去看到少正卯先生的blog上面這篇報導轉載,看了雖然覺得很莫名其妙、可是我還是很想看到報導的原文,所以很費事地去註冊了很麻煩的壹蘋果網路才看到這篇舊文。
我覺得並不是這樣的:
念北一女讓我知道什麼樣厲害的人是怎樣的謙虛,這個看法讓我受用無窮:知道永遠都不要以為自己比別人懂、永遠都要知道努力和認真!我認識我們這屆第一名畢業的朋友、儘管已經厲害到不行還是背著千斤重的書包、永遠都認真,在我請問她我不懂的課題時、她的解釋讓我一點都不會感受到壓力、也能清楚地瞭解;相對的我認得一個也是功課很好的人、看人的態度就是有那麼點傲氣,可是我只能解釋這是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性格。
大學之後很多次新認識的朋友知道我的高中念得是那個學校之後總是露出驚訝的表情,我一直在想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優秀??大一的寒假認識了一個朋友、他跟我說我很不像北一女畢業的,因為他妹妹是我下一屆的班聯會主席,所以他認識的北一女的人都是比較強勢的。那時候我有點困惑:所以那個學校畢業的人就都應該有一樣的個性嗎?
我們家族裡面北一女畢業的也有好幾個,每個人個性都不一樣,要怎樣說哪一種是典型的北一女學生?正直是一回事、表達的方式一定各自不同!
「我行我素又適應不良」!??我好好奇這位受訪校友的朋友到底有幾個人會真的覺得自己是「我行我素又適應不良」!!我想多數的人都會在某種程度上在意其他人的看法、雖然到底在意他人的看法有多少意義是另外一個大問題,可是我們應該都不會否認在意太多對自己的進步和努力一點好處都沒有,我不覺得不要在意太多就是符合他們說的典型「我行我素」!另外如果大家都適應不良、不是應該都去掛精神科、看心理醫生了??
隔夜後的想法:
我想、校歌每週唱了三年,歌詞中的「齊家治國一肩雙挑」應該是一種期許。雖然每個人遇到的事情和狀況都會有所不同、也會因此調整自己的步伐,可是對事情的堅持在某個程度上還是在的。(當然、「對」的事情的定義又可以分成很多種,某甲覺得對的事情可能某乙覺得錯、這種事情就先略過)對穿梭在總統府前的那三年我有什麼驕傲?我不認為有、可是我很珍惜我在那裡受的考驗和打開的眼界。即使我那三年功課不好、常常在徬徨自己的未來,可是回首來時、深深覺得值得。
PS. 當然、擇善固執的想法不會因為念那個學校就不同,我家小妹也很堅持很有毅力。我只是陳述身為被敘述的群體的一員的看法和感受。
7 則留言:
我是覺得...
這就是
見山是山
不是山
還是山
是山也不是山...的差別了...
To老公:
我還在第一和第二階段徘徊是吧?
二姐阿 看的出來你會很生氣
因為我再看的時候也覺得它有必要把全校一並化ㄇ
就沒看過有任何人會說大同人如何如何如何
沒辦法 念第一志願
必較顯眼吧
雖然它有講到讓我從大姐身上可以看到的樣子
不過我真覺得沒必要以偏概全醬講歷屆所有的人
不生氣後
不清楚來龍去脈,不過以我的感覺,這位回答問題的北一女校友(?)...似乎為了表達特定觀點,犯了片面舉證與誇大的毛病。
我可以理解為了說明某現象而取某些例子來方便說明;為了強化印象而誇大過程。但是這一來犯了片段(幾個例子當作全部),二來已經失真(為了看起來更強烈,把事情描述比實際上極端)。
換言之,這好像瞎子摸象-->過度詮釋。
此外,智商的確會影響處事方式。
因為對於外在事務的理解速度與程度不一、執行能力也不一,遇到同一件事,有人可以馬上理出頭緒、找出問題癥結點,擬出一套可能計畫;但另一邊,可能一點頭緒都沒有,只知道照著做就對了,改變只會覺得無所適從、製造焦慮(因為沒有能夠適應改變的自信)。規律的改變,是一種生存上的威脅(來自想要改變大家的人,不管其背後動機好壞)。
處於同一個環境,但期待不同時,就會不協調,關係就會緊張。
而能力上處於弱勢的團體,因為能力限制導致無法在實際的處理上提出實際方案來競爭,失去主動權,自然轉而需要靠「群體數量」來取勝。人數多,方法、邏輯對不對,便不重要。這樣錯的也可以因為人多變成多數正確,透過所謂群體壓力來獲得主導權、安全感。達到不改變、排除不知自己是否能適應改變的威脅。
反之,能力處於上風的個體,自然不害怕改變,因為他能夠掌握外在變化而做出對應的適應,也不太會在第一時間覺得需要依賴群體數量來取得競爭優勢。因為以其能力來看,外在的情勢(除了弱勢個體的心理防衛機制)是可以掌控的。
好巧不巧北一女能力平均以上的居多,比例上來說,對於缺乏自信的那一群,可能無法去體認(因為我同學都不會有這問題啊)、或接受:這社會多數其實很無腦這件....不可思議的事實。
Let idiots be idiots, but I am not. <--應該滿多人這麼覺得,所以被認為這叫做 我行我素 lol
說穿了這些現象也沒什麼不得了的,實在無須大做文章。
我是這麼覺得啦。
That is how the world runs... nothing fancy.
To Sphenoid,
首先要先超級感謝你:居然花這麼多時間給comment給我、還認真修改、真的是超級感謝的!自慚形穢的我真的寫不出這麼多回應呢!!
接下來、就是要說:其實我剛看到那篇報導很不開心:就是覺得用一個概括的說法來形容被訪問的人自己和她的前後學姊妹們就是一個不被我認同的行為。我都說不清我是怎樣的人,而這位校友卻覺得她可以代替所有人發言,是不是太過武斷了!?Monlai桑之前念的文章曾經討論過十九世紀的殖民者為他們想像中的未開發國家的人發言有其武斷和偏頗、而男性為女性發言也又其意識型態上的認知差異。這些後殖民的討論再三陳述的代替發言的不正當性、似乎沒有人真的在意~!?
雖然念了一些史料、看了一點理論,怎樣都覺得越念越無知,相對來說、對於多元的尊重本來就應該要重視。可是對於不尊重其他人看法的壟斷偏頗、本來就不知道認真看待。只是那時的我還真是好笑到氣了一個晚上,真是斷數不夠吧!?呵呵~
還是謝謝你呢~這是過了近五個月後我的一點點想法 :)
您對蘋果這篇訪問的回應很有意思,我推到推推王了,報告一聲。
http://funp.com/t970831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