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會老、可是大家老了之後會變成怎樣的人呢?
房東的媽媽自己一個人住了二十幾年,這些年間除了兒子、女兒和外孫們偶爾的拜訪,其他時候就都只有收音機和電視的陪伴,加上不喜歡外出、年紀越來越大行動越來越不方便之後就更不喜歡出門了。房東先生從半年去找一次媽媽、發現媽媽這樣的問題之後,開始改成一兩個月去陪媽媽五到十天不等,其他的日子就剩下房東媽媽興之所致地頻繁電話聯繫。房東媽媽的問題就是一個人住久了、又沒什麼事情,所以就開始會幻想:幻想有人想要竊據他的房子、幻想有人偷偷跑進來,不然就是頻繁地狂打電話給房東講三五十年前的事情、講電視或是廣播上講的事情。頻繁的程度可以在五分鐘之內連打兩次電話,也可以沒有人接應的話讓電話響了三十幾聲。
我幾年前過世的奶奶很喜歡跟人家誇張地敘述家人對他如何、好的形容捧上天、壞的形容到天地不容。她還是會思念兒子、還是會判斷那個兒子和媳婦會盡力幫她完成她想要做的事情。可是身為老是做事、卻被形容成超級不孝的晚輩一定是滿心地難過和不開心,可是、對於把自己(或自己的另一半)養育拉拔大的長輩永遠還是有一份感謝和關懷。
電視劇「草山春暉」中的老媽媽在老爸爸過世前後開始了幻想和阿茲海默症,大兒子為了母親的健康想盡各種辦法照顧老媽媽,努力讓她有適量的活動、才不會亂想、才不會睡不好。到底要怎樣照顧老人家?
大家都會有變成老人的一天,可是沒有人可以預料自己會不會有什麼毛病:不論是身體或是心理的、記憶力的。可是我想身邊的老人家都是拉拔自己或是自己身邊親密的伴侶長大的人,沒有人不會心懷感激的。只是要怎樣幫助老人家、讓老人家可以活得開心呢?這才是問題的重點...
星期日, 6月 24, 2007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2 則留言:
葳:你很會形容耶,寫的很踏實。我覺得要改變別人是件很難的事,要改變老人家的想法更難,我們只能盡力做好我們能做的部分。至於我們也會變成老人家,需要的是不斷地成長、顧好身體,了解自己要什麼才不會對子女有太多的依賴或過多的擔心。
To 阿芬:
印象中以前收過一封信、就是以老人家的口氣寫的:我們年紀小的時候爸媽都會有耐心地等我們、教我們,等他們年紀大的時候、老人家的口吻也希望年輕人有類似的耐心。也聽過我們上一輩是最辛苦的:年輕的時候要對父母侍奉至孝、可是年紀大了之後又要看開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不會符合他們以前接受的觀念的期待。超辛苦!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