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7月 13, 2007

建築教育

寫在前面:我受了台灣建築養成五年大學教育、在事務所短暫實習過、唸過碩士班、也當過學院派的專任助理,目前專注的課題不是建築教育這個部分、我只是對建築教育有一點想法....

建築人的信箱最近多少都有機會收到張基義先生寫的「台灣建築的美麗與哀愁」,張先生提到台灣建築界的一些問題:包括實務界的執業面、證照考試的弊病、學生學習的困難、老師教學的困難和專任師資的狹隘。我想張先生會寫這篇文章、是看到了一些台灣建築界的問題、希望激起大家的重視;而大家認真轉寄這篇文章、也應該是看到台灣建築的一些問題、對於部分張先生的看法深有同感。其實收到這篇文章是讓人有正面感受的:畢竟是很多人如此地關心著這樣的問題,但是建築教育的問題極其繁雜,各種語言無數的文章討論都是針對這個問題,許多PhD的論文也是討論設計教育的問題,可是適合我們的答案在哪裡?

建築本來就涵蓋廣泛、不管是設計實務、歷史理論、規劃、環境配合、設備控制、結構與構造的設計都是建築的產生中有形和無形地深深影響著。有一種想法讓我深深地困擾:如果只有事務所的實務操作是重要的,那麼、試問:為什麼要念建築系?何不直接進事務所?如此一來、不但可以較早開始從事生產、累積的經驗比在大學待五年還多還有用??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是不是回到了現代主義之前的imitation with classical orders就好了?反之,如果建築師事務所並不能完全取代建築教育,那麼建築師事務所不能取代的那部分是不是其實就是大學建築教育不能忽視的一環?

個人認為建築教育應該實務和學院並重:
一方面不應該只是進入建築師事務所的踏板。不然直接去事務所當學徒就好、何必拿建築系的學位?這種情況拿學士都已經屬於浪費時間的作法了。如果只有建築系學生和建築師腦海中只有實務、而沒有理論背景的發展,那麼他們的設計作品和「高級(?)」販厝的差異或是只有模仿的年代在哪裡?建築史和建築理論是不是都要丟到垃圾桶?也不用一直看大師的作品和他們要表達的理論,因為我們的建築教育似乎是不需要!?
另一方面也不應該只有建築史和理論,畢竟這個只有紙上建築沒辦法讓太多人信服的年代,因為我們還是期待建築系畢業的學生可以有實際落實設計理念的手法、對我們的環境有些改造讓我們的環境有機會漸漸進步。但是如果沒有歷史和理論的洗禮、建築設計的豐富性和發展潛力要更上一層樓的機率到底有多高?

建築師對建築教育的貢獻可分成兩個部分:學院創意引導和實務經驗傳承。
如果建築師要當學院的老師、就應該要有有教無類的引導的領悟、想辦法引導學生的興趣、不應該只教自己喜歡投緣的學生,在學校教設計、主要要引導的是學生設計的發展可能性,如果遇到不適合沒興趣的學生、也應該要引導他們走他們喜歡的路、讓他們知道多浪費大學四五年的時間只是賺文憑而跟未來工作的期待沒有關係是浪費生命的作法。
建築師傳遞實務經驗和考量應該放在學生主動到事務所實習的時間、建築師可以利用這樣的環境自己實務經驗的傳遞,當學生的設計本來就是在天馬行空找到一個可能的出路的時候、在實務面的事務所面臨截然不同的現實面是學生主動想要去事務所實習的時候可以吸收的。學生在事務所的實習多半都是拖累事務所的進度、這是接收實習學生的同時事務所和學生雙方面就要知道的事情,事務所收學生抱持的當然要是付出教學的心態、學生也是同等的付出和吸收:這樣事務所的實習才會雙方合作愉快~

很多人小學國中都補習,很多人覺得跟自己老師補習就會拿到比較高的分數。我很幸運國小國中都沒有跟自己的老師補習、老師也沒有怎樣給我低分,考到幾分我就是拿幾分。因為老師在課堂交的就是原則,習題的變化本來學校有限的課堂時間就教不完,所以一種方法是自己回家做習題練習、另一種就是去補習、老師有更長的時間可以把習題的變化都演算一次給大家看。

建築實務自修的難度是很高,可是在學校的教育教學生的不應該只是怎樣操作面對實務習題、而應該是引導學生思考創意的概念。如果學生想在建築系學到的只是實務、我會奉勸這種學生:還是不要念了、早點去事務所吧!!

我們的建築教育不應該只是讓學生盲目地受五年建築教育之後、只想進建築師事務所和考上建築師執照。建築應該有更多更廣的面向是需要被思考的。

沒有留言: